河流景观设计的误区--关于河道景观设计的思考
2017-01-19

河流孕育着生命和文明的成长,同人类之间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用钢筋混凝土包裹河道及将河道直线化的全国统一治理河流的传统工程模式,则使河流与居民之间存在着距离,使河流既不属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不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河流已失去了创造文明和传承文化载体功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并将被污染的河流列为首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生态河流建设。但如今如春笋一样涌现出的景观生态河道并不如想象那么美好。原因何在,是设计师和政府官员仍然没有深刻认识到河流具有的文化历史、水文和生态景观的属性。 

生物的河流

 河流是生物的栖息地,对维持中国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在1998年之前,仍然采用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浚河床、硬化河岸等工程措施,以提高泄洪或供水的安全标准,使天然河道失去了生态功能。  

公众的河流

公众接近河流的动机是追求河流具有的娱乐和精神效益。例如,欣赏水的表情、欣赏两岸景观、观察水边生物。中国1998年以前的河流治理工程却没有考虑公众对河流的诉求。河流景观不仅是城市的构成因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社会和公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功的河流景观提升设计不仅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观光旅游、文化和健身等多种效益。例如,经2005年治理后的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福田河,现在已成为居民亲水、观光及娱乐休闲的场所。(图1-1、1-2)

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化功能(如美学、艺术、教育及宗教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之一。中国古代特别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将中华文化象征符号融入河流治理工程中。如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龙华村的九曲河上建造的桥梁,其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龙,称为龙脑桥。日本目前也将自己觉得骄傲的文化刻画在河道里(图3),但目前我国完成的河流景观治理工程都没有很好展演文化。

教育的表达途径

景观生态河道也正被用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来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能够教育和告之人们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目前完成的河流景观治理工程都没有很好表达。为普通公民提供学习自然的野外教室,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环保意识,可能比教科书式教育更有效。日本目前在这方面走在了我国前面(图4),而当今我国河道内垃圾多的内在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人与河流的关系。这需要靠设计师和政府的力量创造教育途径。

公众的参与

河流生态景观建设不仅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而且也需要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公众参与能将各种利益和选择结合一起,使设计更具可操作性。但是,中国在河流景观建设上,公众参与程度很低。为了保证河流生态河流建设社会共通资本投资的有效性和其成果管理的可持续性,应提高并创造公众的监督与参与的机会。

鉴于此,今后河流景观设计仍需在考虑河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前提下,在治水、利水、自然环境、文化间保持平衡。中国今后重点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则给设计师在恢复河道上述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