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深圳北林苑荣获2021IFLA国际大奖
2021-11-01

 

10月18日下午,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 ASIA-PAC)风景园林奖获奖名单在颁奖典礼上正式公布,深圳北林苑秦皇岛栖云山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配套及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和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项目在众多高水平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大奖:秦皇岛栖云山荣获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类别卓越奖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荣获文化和城市景观(Cultural and Urban Landscape)类别荣誉奖

 

 

 

01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类别卓越奖

 

-

 

山的重生——基于生态修复与城市功能激活的景观实践
The Mountain's Rebirth-Landscape Planning Based on Eco-Restoration & Urban Activation 

 

 

项目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项目规模1.64平方公里,是早期采石矿山的废弃地。在面对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设计从生态重塑、城市防灾、城市活动导入与周边土地开发激活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利用现状资源与工程手段,实现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协同保护发展的目的,并且的初期建设完成后,形成了植被恢复、民众回归、土地开发提速等良好社会效应。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时卫星影像图与无人飞行器拍摄,统计现状植物群落,评估山体荒漠化程度,结合坡度情况划定面积植被恢复区域,根据划定区域精准开展地质勘察和土壤分析,确保植物种植生长可能性。根据生态保育需求,在确实需要采取植被恢复但又不具备坡度、土壤等种植条件的区域,利用工程手段创造植被种植条件,以阶梯种植墙、客土喷播等手段进行山体荒漠化控制与植被恢复。

 

 

通过对山体采石行为开始前后与结束时山体物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比对,对生物食物链关系进行分析,挑选在食物链关系中缺少的种群进行物种招引与生存环境改良,形成该物种所需要的种群栖息地,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

 

 

应对集中降雨季节可能出现的山体洪涝灾害与水土冲刷,排洪系统的搭建采用片区划分的方式对降雨进行分区管理。在地表吸水率、坡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评估下,设定大小不一的防洪分区,在不同的防洪分区通过截洪沟的设置,控制雨水单位时间内进入不同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流量。

 

 

本项目被列入秦皇岛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种植80040棵树,有利于生态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增加公共绿地167万平方米,初期激活土地开发1.27平方公里。

 

 

 

02文化和城市景观(Cultural and Urban Landscape)类别荣誉奖-合作单位(Collaborator):SWA Group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 ——滨海岸线再生与文化复兴

ShenzhenBay Shekou Promenade-Restoration of Coastline & Revival of Culture

 

 

深圳自古 “多湾”,深圳湾、大鹏湾和大铲湾共同构成了深圳与香港的城市边界和滨海自然形态,具有良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地向海湾滩涂地区填海拓展,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凸现。在过去的30多年间,深圳湾最初的海岸线已经变成内陆,海岸被人工构筑设施定义,一度成为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和开发尽头。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及其关联地区系列设计,是一个自2000年起已持续二十年,将系统实现深圳滨海城市意愿的规划设计、研究和综合发展计划。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建设目标,是构筑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和一个概念明晰的公共滨海地带,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在建设时序分为东西两段公园。深圳湾休闲带西段地处蛇口半岛东南端,山海城格局鲜明,现代社区与老镇街间或共生,空间资源明显区别于已建成的东段公园。休闲带西段建设,秉承深圳湾总体规划建立的理论框架,强化场地尺度与岸线景观特征,利用活力多“湾”的主题空间语言与景观意向,丰富滨海带岸线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活动空间,与东段大开大合的空间节奏形成对比,各自表述湾区文化的不同取向,完成由已建成东段公园自然疏朗的景观氛围,逐渐过渡至城市魅力体验。

 

 

蛇口历史岸线在多年填海后成为了被隐藏的腹地,设计以“隐城之文化廊道”为理念,旨在重新彰显其丰富文化底蕴,并通过从内陆延伸至滨水的文化廊道向休闲岸线输送腹地精彩的城市文化养分,激活这条一度因填海与城市生活隔绝的岸线,将目前生产性的岸线转化为具有丰富社群活动和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成为多元、弹性的滨水休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