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十佳青年景园师-池慧敏
2020-05-19

池慧敏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意景工作室、风景园林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在读。毕业至今,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已十三年,期间参与众多国家级、省级、地方科研及工程项目,包括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建筑外环境等在内,涉及类型多样。在众多大、中型综合性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以风景园林牵头,协同规划、建筑、生态、市政、水利等多专业开展工作,表现出极强的跨专业协同能力,负责多个项目获国家、省级大奖,如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项目等。
多年工作实践,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激情与敏感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具有科研创新与理论实践能力,参与单位多项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绿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滨水生态景观、岭南园林历史研究等。

 

1.    首先恭喜您获得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十佳青年景园师称号,能分享一下此次获奖的感受吗?

很高兴,也从横向比较中看到了差异,对自己日后工作学习是很好的鞭策,继续努力。

 

2.    您毕业后一直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工作,能跟我们简单分享一下最近在做哪些项目吗?目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是什么?

最近最多的还滨水类型的项目,尤其是现在广东省正大力推进的碧道网建设,我们部门也相应做了许多相关工作,包括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和标准制定。至于目前遇到的困难,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换个角度来思考,个人觉得项目本身各有特点,谈不上困难或者挑战。谈谈自己最近工作的感受,“视野”是最近感触比较大的。一方面,通过项目你可以感受到对于跨专业乃至跨行业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回到设计学本身,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参加设计竞赛等,可以感受到作为本土设计师,手法和技法过于单一。

 

3.    我知道您不仅是一名优秀设计师,更是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对自己团队的作品,您有着怎样的要求呢?“好”的标准是什么?

坦白说,我谈不上是很好的领导者,只是比较幸运,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好的平台和工作伙伴。 团队是所有人的,一直以来所依靠的是每个人自己对于专业的追求,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大家都是目标清晰地走到一起,勠力前进。

 

4.    在设计中有没有哪一种景观类型或是材料(水、植物或者其他)是您特别偏好的? 您认为它们对景观设计意味着什么?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类型或材料,“法无定式”。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园林,表现手法也不同 。例如园林空间、植物疏密度、景观虚实度、道路曲直度等。所以我觉得契合场地与环境空间的就是好的,没有我个人特定的偏好。

 

5.    我了解到您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在工作后还能不忘初心,再次回到校园进行深造学习的?

以前老师说我们这个行业8年才能算入门,工作以后更发现这行是需要不断有新知识滋养,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每个人汲取的方式不同。读博,是我选择给自己的一种强迫,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限定的知识积累量,更是对自己思维的训练方式。拿到博士入学通知时,导师写给我的一句话“静心积累,水到渠成”。这句话与刚毕业或是即将要从事景观及建筑规划的年轻人共勉。

 

6.    作为一位资深的风景园林行业工作者,应该说您的许多经历和故事都与这个行业有关,在过往的设计实践中,哪些经历(或事件)是关键节点?让你有哪些改变?

第一次独立带项目是徐州彭祖园改造设计。之前做项目都是部门领导手把手带着,给予支持。那会部门项目忙乱,无法兼顾,徐州有两个重大项目参加投标,我承担了彭祖园的改造设计。那次心情很紧张,一点底都没有,项目竞争还比较激烈,经过若干轮PK,我们跟上海园林院共同进入最后阶段。成长非常迅速,自此以后正式踏入了项目负责人的行列。

第二个节点,跟孟建民工作室联合参加中国园林博物馆方案竞赛。我们团队当时负责总体规划和室外展陈复建园林。这个过程很酸爽,我还记得当时景观团队就4个人,我、张明、李毅、殷黎黎。我们在公司睡了两个星期,那真是一次古代园林史、造园手法、审美情趣的大洗礼,也是自这个项目以后,我确定了要跟孟院士读博的想法。我记得这个项目初选后8家国内甲级建筑院进入第二轮,前三名在北京城市规划馆进行展览。沙盘模型我记得花了10万,模型公司包送货到北京并安装。

第三个节点是巴马盘阳河风景名胜区吧。第一次组织大规模多专业调研工作,那会啥也不懂,基本就是赖着庄总、喜工、李辉使劲问。好像自那以后,胆子真的是大了,没什么项目会害怕,都敢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