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建设手记
2017-08-10

之前,在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即将揭开神秘面纱之际,我们推出了一篇独家文章,首次揭秘了北林苑主创团队的设计施工历程,引起了热烈反响。 

 

如今,该项目已建成开放了一段时间,然其好评和热度依然不减,屡屡登上各大媒体头版、刷屏朋友圈,彰显了社会大众对项目的广泛认可。

 

想要了解这段颜值逆天的最美西部岸线是如何一步一步打造而成?别着急,本期我们继续为您倾情奉上该项目主创的完整建设手记。赶紧一睹为快!

  

SPRING

 

20145月,设计核心团队前往深圳湾公园西端中心河河口,一路向西至海上世界,考察深圳湾西段的现场情况。

 

经过对现场的认真踏勘和对设计条件的分段梳理之后,项目团队清晰地意识到:深圳湾西段在空间尺度、城市腹地功能和肌理、交通条件、市民需求、岸线特征、海岸功能等方面都明显区别于深圳湾东段。

 

精细化的设计和丰富段落化的海岸景观是这次设计任务的一个基本方向,人工的痕迹和比例以及体验特征也会远远高于深圳湾东段自然为主的特征。我们需要针对每一段用地提出差异化的设计方式,但同时我们又需要统一的设计手法和思路来形成项目的整体标识性景观。

在随后的项目交流会议中,我们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化,即将项目立意的重点放在项目连接的意义场地分段的多重属性上。

 

所谓连接,既传承延续深圳湾东段的设计主题,同时又在西段的设计中赋予新的含义:连接城市山海、连接人们的生活、连接街道与海岸

 

 

AUTUMN

 

20149月,接到中标通知后,方案深化设计开始了。这个阶段,我们从两条工作路线同时推进,一方面是沿线复杂的用地协调和红线报建工作,另一方面是方案修改和深化工作。

 

深圳湾西段全长6.6公里,设计范围25公顷。用地沿线已经建有半岛城邦、南海玫瑰园和海上世界等公共景观岸线,沿岸还有武警、海关等业权单位,用地协调和红线报建的工作复杂而繁重。

 

除了南山区政府、南山城管局召开的多次工作协调会议外,我们还需要逐一走访,多次与相关单位沟通用地边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报建红线、报建文本的反复修正,最终才稳定了我们的设计红线,确保设计落地的可实施性。

与此同时,方案的修改与深化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201410月至年底,我们先后向南山区政府、南山城管局进行了多次汇报,稳定了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这一阶段,主创团队将隐城之文化廊道的概念融入项目,旨在通过解码蛇口的城市人文基因,打造一条场所多元丰富的人性化休闲岸线,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并体现地域的历史底蕴,彰显鲜明的滨海生活人文主题。

 

WINTER

 

20151月,我们最先进行的是D段的深化设计。D段自然公园是休闲带西段与现有深圳湾东段连接的区段, 景观设计创造了以自然元素为灵感的公园场所,主要景点有:中心河口廊桥、蓝花楹广场和地景花园。

然后是EFG段的深化设计。E段在历史上曾经是自然沙滩、石坡地形,是山体与海湾相会的重要生态廊道。随着蛇口油库功能转移和未来城市公园的建设,场所的景观旨在恢复生态植被类型,通过台地植栽的塑造形成景观的新亮点,并结合小品建筑和城市广场再次连接城市生活与滨水。

F段中规划了阅海广场引入近海参与性活动场所,登高观海平台可远眺深圳湾。原半岛城邦沿海绿带已形成固有的海堤岸线及休闲步道,结合原有岸线生硬、亲水的缺失,新的景观提升做出了岸线的形式变化,创造了亲水、近海的互动观海活动平台。

 

为了体现原蛇口工业的历史,除了保留一些原有历史元素,在一些景观小品材料上选用锈蚀的质感和锈红色的耐候钢,设计灯柱、城市之门显城雕塑等。

G段的蛇口花园是在原有扣船场地的改造,力求塑造一个地景花园,通过雕塑文化充分展示改革开放,蛇口作为改革排头兵的历史。码头公园以海上架空平台的形式,提供了一处独特的海上休闲观景场所,以及从海上回望城市岸线的观景绝佳方位。

 

 

SUMMER

 

20158月,D段施工图设计基本完工后,我们开始讨论景观材料的选择。

 

海边气候环境严峻,夏季台风频发,风力巨大,植物、基建容易受损,潮起潮落的海水盐碱腐蚀性强,也考验着材料的耐久性,吸取东段建设经验,我们希望西段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更生态环保与耐久。

主园路和坐凳以石材为主,自行车道和跑步道选用透水沥青。公园大量的栏杆,我们采用塑木+哑光不锈钢的组合,既简洁耐用,又具有现代风情。雕塑小品和景观造型灯柱则选用具有锈蚀质感的锈红色耐候钢,以防腐防锈工艺在工厂制作,现场安装。

 

沿线路灯,我们规律间隔设计安装了智能化数据充电,公共的WIFI,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后来为了方便维护,数据充电挪到服务用房位置。我们还设置了自动饮水机,那是在东段施工时想做但没有实现的设计。

滨海环境(土壤等)对苗木的选择多有限制,为完美呈现花木效果,我们苗木选择结合东段的一些经验,优选抗风耐风性强,耐盐碱性强的树种,如红花玉蕊、秋枫、假苹婆、黄槿、银海枣、朴树、小叶榄仁、珊瑚刺桐等……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整体岸线打造力求形态流畅,绝不能有任何的折角。施工过程中,我们与水工合作单位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和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反复推敲驳岸设计细节,力求岸线流畅,富有韵味。。

主园路上铺装石材原设计有非常多的直线段,为了保留原有树木或相关设施,原有设计的直线工字铺很多地方无法实现,我们将直线改为弧线,然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施工方用原有设计的工字铺在做弧线铺装时,工对工的错位因弧度变化,导致需要回厂加工大量的切割石材,重新编号后再运回现场铺装。可是工期原本紧张,大量的切割石材在现场堆积施工,编号容易混乱,延缓工期。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重新调整图纸,在标准段绘图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曲率,重新绘制细节图,并在施工指导时,建议铺装的时候把弧线分解,每一列石材形成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石材不用大批量特殊加工也能铺出曲线效果。

此外,弧线的铺装排列对缝要精致美观,这些都对景观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和施工单位一起,在现场一块一块的打磨,一段一段的处理,通过严谨细腻的施工,将误差率降到最低,从而让作品更接近完美。

 

G段的施工中,海洋局不允许填海破坏海岸线原始地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现有陆域与现有旧海堤临海面架空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扩展出供市民活动的滨海休闲场所。

为了方便游人活动,架空平台完成标高与原有岸线平顺衔接,导致水工顶板覆土太薄。为保证土壤深度满足种植大乔木的要求,水工结构设计和植物设计一起商议,地面采用微地形处理,同时将水工顶板降低,营造出更深满足植物根系生长的空间,其下安装止流阀,减少海水的回流以降低盐碱对土壤的侵蚀,减缓种植土的盐碱化程度。

 

因为水工顶板的降低,加大了水上架空板的施工难度,项目组每天都要趁退潮赶工,和潮汐争施工时间。负责植物种植的同事根据市场调研,选定植物品种和规格,根据各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施工立地条件,选择性的配置于合理的区位。

在公园的整个阶段,业主、设计单位以及施工方在一起的讨论非常多。主管公园建设的领导认真负责,和我们几乎讨论过所有问题,包括非常细节的问题。正是在不断地沟通中,公园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项目建成后,当我们漫步在脚下这条数不清走过多少遍的步道上,两年多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仍历历在目,无论是设计时的挑灯夜战,还是烈日下的工地暴走,一切艰辛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