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位列世界第三的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经济文化,长江既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我国资源最富集、经济最集中的巨形产业带。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把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沿长江进行考察时重申“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北林苑于2019年3月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环保局委托,对沿江公共空间开展了滨江空间的品质提升前期研究。项目团队以全长73km的经开区长江沿岸为研究对象,北起白沙洲大桥,南至五湖湿地保护区,从江堤岸内外50-100m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通过对现状的详细解读,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情况,为江岸沿线的景观风貌塑造提出了设计构想。
一. 长江经济带与长江大保护
长江流域是我国战略性水源地和全球范围内货运量居于第一的内流河,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构成的长江经济带,不仅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长江湖北段全长1062公里,占全部长江干流1/6以上,长江孕育了荆楚文明,造就了鱼米之乡,催生了近代工业,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提出长江大保护的战略之后,湖北省即以“上游意识”进行工作部署,把“上游”责任扛在肩上,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大武汉提供了复兴的资本。武汉经开区位于武汉市西南,目前有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因此,片区江岸生态保育尤为重要。
二. 问题分析
2.1当前长江滨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航道整治、挖砂采石、滩涂围垦、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环境普遍存在生态系统退化,污染问题复杂,河湖岸线被侵占等问题。
生态系统方面,长江干流自然岸线过度侵占、粗放开发、低效利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已经透支。具体表现在长江上游水库群水体动能不足,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功能性降低;中游湖泊和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湖泊枯水期延长,河湖连通性降低,生态系统被割裂,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下游及入海口集聚沉积污染物,滩涂、湿地等生物栖息地和繁育保护区面临生态退化风险,部分珍稀物种面临生存危险。
污染问题主要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农田重金属污染三大类。具体表现在部分矿产开采加工产生的尾矿直接排放,城镇污水直排,工业废水直接纳入城镇污水系统,河湖水倒灌、溢流等;空气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垃圾焚烧、汽车尾气等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大量含重金属的污染物,有色金属、稀土和磷矿等矿产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导致局部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严重。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与农业对长河岸线的侵占不仅减少了生物栖息地面积,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干扰。局部江段岸线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农田、天然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和沼泽等高生态服务功能土地面积由于城镇化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2.2 经开区段长江问题分析
本项目对武汉市经开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以及城市路网、公共交通、堤防、绿地系统、水文、码头港口、跨江大桥、植被八大区域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三点总结:
(1)有机遇,缺关注
随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高速发展,区域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塑造与公共空间营造必将成为魅力城区的共同抓手,目前主要还是工业化的生产性岸线风貌,缺少了品质化的提升,缺乏了对环境质量的关注。
(2)有生态,缺保护
目前经开区江岸拥有优秀的生态资源,但缺少了对应的保护措施,部分区段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应尽快进行相关管控。
(3)有空间,缺活力
经开区长江段作为武汉市南部重要的门户空间,在目前的江岸空间处理上,仅仅对局部的江滩绿地进行了简单设计,缺乏品质与特色, 73 公里长的江岸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开放空间缺乏参与性,质量不高,缺乏应有的活力。
三. 构建和谐的蓝绿空间廊道的思考
长江江岸的风貌营造对于滨江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地位,在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复合重构的当下,在主张倾向公益美学而非权力美学的同时,我们希望经开区江岸的风貌塑造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手段,还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生产与自然的态度,把城市与江的对话更加紧密的渗透到方方面面。因此项目组秉承谨慎与敬畏的态度,以景观作为促进生物生境修复的方式,提出保生态、塑空间、激活力、展风貌等策略。
3.1生态修复
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构建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片区内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生态岸线等的系统保护,开展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和湿地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实现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保护,促进流域生态恢复。建立健全经开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机制,严格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推进岸线生态功能恢复。
3.2生物多样性构建与保护
保护与恢复经开区长江段滨江生物栖息的环境,推进未开发区域、郊野段、农村段的洲滩保护和湿地恢复,结合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出相关保护目标,根据调查评估,完善保护区管理机制,主动申报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实现自然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3.3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长江大保护的城市使命,滨江空间保护与二次利用有重要意义。项目提出结合武汉整体长江大保护策略,结合区域内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江水污染治理、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航道治理、湿地修复等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利用。
第一,结合城市的建设用地,合理加快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依据经开区沿岸不同的城市发展特性和城市空间布局,把73公里的江岸分为五个特色段:工业文明展示段、城市生态参与段、都市活力水岸段、产城生活示范段、生态保育控制段,指导下一步的开发策略,形成独具魅力的江岸城市开放空间。
第二,加快滨江废弃地的利用,经开区长江沿岸存在重要的港区和众多的码头,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港区(军山港区)和码头废弃,成为历史文化景观,保留景观价值较高的码头,结合绿地打造公共开放空间节点,将沿江码头景观转变成相应文化体验的户外环境,设计出具有文化记忆的景观空间。
第三,在城市远郊区域的滨江自然绿地需要加强监测与管理,尽量在城市开发低影响的区域逐渐形成人为干预较少的自然群落。通过恢复长江沿岸的栖息地及以生态走廊连接相邻的生态湿地,创建一个区域性的生态绿色网络。
第四,构建科普宣教体系,通过游览景观唤起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环境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经开区长江段是中国中部候鸟迁徙廊道的一段,对于保护珍稀濒危鸟类、保护农林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湿地自然资源丰富,适合打造生态型旅游目的地,规划以湿地景观为主,展示汉南滨江于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展观鸟活动、湿地科普教育如水质净化处理、生态驳岸处理、湿地恢复展示、生态建筑建设等,于游玩中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4岸线利用
3.4.1生态驳岸缓冲区
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能够有效地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在沿河生态敏感区域建设完整的河流生态缓冲区,生态缓冲区能够对河流内部生态环境形成有效保护,构建河流绿廊,优化生物栖息地。项目提出在半自然区段建立立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由乔、灌、草、花等四个层次合理配置形成的植物隔离带,在水岸、湿地、滩涂、林带等不同自然肌理和生态敏感度的区域,结合长江特性,对沿岸的生态要素重新修补,把原本孤立的江岸和城市生态系统有效链接。
3.4.2湿地保护区
湿地具有水质净化主体功能,可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还具有搭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缓解热岛效应、蓄积雨水、增进亲水空间、科普宣教等功能。经调查经开区沿岸现有两个重要湿地——武湖湿地和沌南洲湿地,其中武湖湿地生态肌理保持完整,基础建设尚未开展,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应避免大拆大建,以生态保育和鸟类观赏为主,利用联通的景观长堤,引入湖水,为鸟类迁徙提供通道;沌南洲湿地现为滩涂草洲,具有良好的生态湿地基底,建议规划为一个具有湿地科普教育、郊野活动和生态保育功能的湿地公园。
3.4.3工业遗存利用
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的滨水区聚集了不少工业厂区、码头、仓库。随着社会和交通技术的发展,水运地位的下降导致滨水工业区的衰败,留下一些工业废弃地和工业遗存。从“生产化”到“生活化”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滨水区工业遗产地可以打造成滨水开放空间,有效地提升区域亲水性和市民对城市滨水区的使用率,保留重要的或是不方便改造的工业遗存,成为场地中的景观标志,改造其余部分要素成为场地基础设施或是文化小品。
本项目根据经开区发展战略,对符合条件的区段提出改造成工业文明展示段,对城市工业文明记忆进行传承和展示,聚焦于汽车工业,结合滨水开放空间,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和汽车零部件主题公园,场地中设计汽车文化步道、汽车星光广场、汽车艺术构架等展示工业文明的景观元素,延续场地产城文脉。
3.4.4工业型驳岸柔化
工业型硬质驳岸的功能是岸坡防洪、抗侵蚀,主要采用抛石,砌石及混凝土护坡等工程措施,虽然满足了工程安全上的要求,但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工业型驳岸的柔化可以进行一定的人工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加上钢筋混凝土等稳固材料,最大限度的增加抗洪能力。如悉尼布朗格鲁保护区,曾经是重要的军用海运码头,平坦的海岸变成了陡峭的绝壁,经过设计改造后成为城市中重要的运动休闲地。建造保护区的主要材料是当地的天然岩石,用作海港的边石和潮岸的护堤。这种形式的驳岸具有渗透性,把安全、防洪、生态结合到一起,满足了水位变化的河道驳岸设计要求。
根据经开区沿岸的水文情况,常水期和丰水期水位有较大差别,且岸线过长,在江滩区域、林地区域、广场区域和码头区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自然区域要保留生态基底,并且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驳岸,满足不同水位的景观需求;而硬质区域,需要营造与丰富滨江岸线空间对应的多样活力功能,改造景观风貌,以滨江步道系统完善、绿道系统完善和绿化风貌特色营造为主要内容,提升整体江岸的城市人群的参与性和江岸风貌观赏性。
四. 结语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非常关键的一道生态防线,保护一江清水,建设“美丽长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民族的未来。修复长江岸线生态系统对于维系物质循环、净化水域生态环境具有关键作用,对于维持长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武汉经开区长江沿岸滨江空间品质提升前期研究”这一项目契机,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总结了以上心得,以期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卢纯.“共抓长江大保护”若干重大关键问题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04):283-295.
[2]钟茂初.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8-22.
[3]李兆华.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湖北的生命线[J].政策,2018(10):28-30.
[4]邓婷. 长江湖北段绿色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湖北大学,2018.
[5]郜志云,姚瑞华,续衍雪,王东.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考与谋划[J].环境保护,2018,46(09):13-17.
[6]王敏. 城市滨水区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7]王正超. 以川北河为例的北京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8]王惠敏.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开发与利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9]王敬儒,岳邦瑞,兰泽青.从自然科学技术原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河段尺度下的生态设计手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08):111-115.